硚口 桥口 孰先孰后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文武汉 Author 田联申
“硚口区”作为地名、行政区划在全国是唯一的。东汉《说文解字》里就有“桥”字,1990年出版的《汉语大字典》收录了“硚”字,在正式的典籍中二字的出现相距近2000年。但作为地名,桥口、硚口,在汉口历史上孰先孰后?
汉口丛谈
1822年刊刻的《汉口丛谈》上“玉带河桥”栏有大桥口、小桥口,范锴说玉带河上的桥都是木桥,书上记载了玉带河上的31座桥,但到范锴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31座了,只剩20来座桥,此时已看不到小舟在河上行驶了。玉带河算得上汉水咪咪小的支流,由大桥口进,环长堤(今长堤街、东堤街)外,在今民权路王家巷下首“堤口”流入长江;沿途还吸纳沿长堤设置的上、中、下闸,汉口镇排出的雨水、污水。
《汉口丛谈》范锴有详细的描写:袁公堤明崇祯八年(1635年)通判袁焻创筑之后,居民渐集,即今之堤街也,在汉口镇后。镇为水陆要冲,烟火数百万家,汉水经其南,湖水绕其西北,大江横其东。旧志谓每值夏秋,水涨四面巨浸,仅赖此堤为廛居保障,里人岁加修筑,终未完固水势,若虐即虑汎溢云,此者昔时之形。今则民居鳞比,十倍于前,但名堤街,几不知为湖堤矣。
堤后濠沟广约一、二丈,襟带堤街,由上路之大桥口起,直至下路堤口,长约十有余里,名玉带河。旧时大桥口下,襄水入河,别绕镇后,至堤口东南流入江。襄河本曲折而下,又在镇后,左右同环,所以财聚,汉口之盛甲于天下。今大桥口外,沙涨日高,玉带河逐处淤塞,或有居民架屋于上,至于堤口市廛相接,莫知出江之道矣。余昔年在汉,夏水涨入,犹见小艇往来,好事者作逭暑之游,今故道尚存,不通舟楫,而河上木桥横跨,或相距里许,或半里许,在在有之。过桥谓之堤外,复有土人筑室聚居,近已上下成街,且有招提、梵宇、会馆、公所,以愒游人。再后则为后湖,俗名黄花地,又名潇湘湖,即今之废襄河也。
1864年城堡修建后(可能时间还要早一些。据广济老古董张胜林考证,城堡于1863年10月开工),汉水不从(或更早)玉带河经过了,走城外的护城河。1876年的《湖北武汉全图》上———这里的“武汉”是指“武昌、汉阳”,汉阳县下辖汉口镇;图中左下角,将城堡外的护城河也标为“玉带河”。1877年的《湖北汉口镇街道图》上,上闸口(今武胜路操场角)以上桥没有了,大、小硚口仍在。
保寿硚是1834年修建的,此时不再是木桥,而是石材建的硚,在1877年的《湖北汉口镇街道图》上大硚口是一座拱桥,比保寿硚威武,地图上磨子桥肯定还是一座木桥,没有使用“硚”字。
1868年图,小硚口、硚口,还有没有比这更早的?
1877年图,小硚口、硚口
1822年之前都是木头桥,我猜想,大约在修建保寿硚时期,玉带河上的桥改造为石材建的桥,出现了“硚”字,广济老古董说《康熙字典》里没有“硚”字,“硚”这个字是汉口人造的?本世纪初,电脑出现时字库里没有“硚”字,只有用“石乔”来代替,看着很别扭;1877年图上护城河上的桥也都是木桥,简易的木桥。《武汉三镇合图》(约1890年)上也是大硚口、保寿硚。
1930年《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》局部
民国时期的地图上“硚”不见了,换成了“桥”,1930、1938、1946、1949年7月的地图上都是桥口。清末民国的一些杂志、报纸上有用石头旁硚的,也有用木字旁桥的,没有统一规定,想怎么用,就怎么用。
1951年地图,小硚口、硚口
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《武汉市汉口区马路图》,硚口,再次亮相,后来就有了硚口区,“硚口区”作为专用地名,就不能用桥来代替硚了。那时的区划排列是硚口区、江汉区、江岸区,按汉水、长江水流的方向,从“高头”(上游)到“底下”(下游),不知何时这个排列顺序变为江岸区、江汉区、硚口区。
1949年前只有武圣区、宝善区。位于武圣区的硚口原来在汉口镇的边缘,到上世纪50年代因为汉口城镇的发展已处于汉口西部的中心了,西边高头还有宗关、水厂、韩家墩、陈家墩、易家墩,所以用硚口区来取代武圣区、宝善区顺理成章。
2016年,保寿硚
“保寿硚”刻在桥栏上,此桥建于1834年,石桥代替了木桥,硚字是那个时期造的?
汉语大字典第四册2456页,广济老古董说《康熙字典》里没有硚字,可能是清中期造的字。我原有一本《康熙字典》,90年代花楼街老屋维修,我把一些物品放在汉阳拦江路单位四楼,这本《康熙字典》与其他书籍放在一起;之后,取回时,所有物品都完好无损,独独不见了这本《康熙字典》。看样子也是读书人“借”去了。
汉语大字典,礄
来源:人文武汉
出品: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
传播硚口好声音
讲述硚口好故事
求分享
求点赞
求在看